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之下,网络直播行业已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《中国网络表演(直播与短视频)行业发展报告(2023-2024)》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网络表演(直播)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095亿元人民币,较2022年增长5.15%。
一方面,网络直播行业在快速扩张中逐渐暴露出主体责任缺失、内容生态不良、主播良莠不齐等各类问题天成caipiao官网,不利于行业本身持续健康发展;另一方面,其已广泛融入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,且与电商等行业深度交融,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发展形态,对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为此,自2016年以来,中央发布一系列指导意见,从《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》出台,到《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中提到的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,对网络直播行业的规范管理逐步加强。政策内容主要涉及网络直播内容规范、加强文化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,既肯定了网络直播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,也展现出打击网络直播行业乱象的坚定态度。
日前,多个城市相继出台规范网络直播新政,覆盖电商直播、内容管理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,力求通过政策引导直播行业规范化、健康化运营。
浙江、上海、海南等地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较早、规模较大,一直走在规范网络直播行为的前列,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管理法规,推动直播行业有效运营和健康发展。
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发布了《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》。该指引不仅明确要求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不得实施不良导向行为、欺骗误导消费者行为及其他违法营销行为,还对具体的规范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。例如,不得隐匿“谁在带货”“带谁的货”等应当披露的信息,经营者应在直播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。
此外,浙江省针对AI数字人直播出台的新规更是具有前瞻性。明确使用应用深度合成服务的AI数字人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,应当在合理位置、区域进行持续、显著标识,与自然人名义或者形象进行明显区分,不得采用技术手段删除、篡改、隐匿区分AI数字人标识。
浙江省下辖的宁波市关注到了直播平台、直播服务机构、直播人员各自的权责边界问题。该市发布了《宁波市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实施办法(试行)》,明确要求参与直播的各方需共同为网民营造积极健康、内容丰富、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直播空间。
河南、广东、北京、福建、安徽等地区将重点放在电商直播领域,出台政策支持打造直播电商基地,支持当地直播电商企业发展。河南省主要推动直播电商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,围绕河南省特色产品打造直播电商集聚区;广东省鼓励直播电商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对特色直播电商产业基地、采用自播方式销售自有品牌产品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,对直播电商产业人才给予资金奖励;安徽省则更加注重网络直播等新兴行业促进就业的作用,支持地方电商产业园、直播电商基地的建设发展。
北京则在进一步推动直播带货治理方面发力。今年8月份,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并实施《北京市直播带货合规指引》,对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、直播带货直播间运营者、直播带货人员和直播带货服务机构逐一提出了具体要求。将治理重心从事中监管、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变,帮助各参与方有效防范化解合规风险,充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江苏、四川、湖南天成caipiao官网、山东等地出台了电商直播产业发展规划,制定了电商直播相关产品产业发展目标,为电商直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,为规范网络直播行为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如江苏省扬州市印发的《扬州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合规指引》,明确了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具体形式以及相关主体定义,从直播营销的主体、客体、行为三个方面提出合规要求。一方面强调平台管理责任,要求直播营销平台依法制定并公开管理规则,加强生态管理;另一方面列明直播商品负面清单,明确禁止网络直播销售的商品或服务范围,对一些特殊商品提出谨慎营销的指导意见。同时,注重保护“一老一小”权益,要求直播平台及经营者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,禁止对涉老产品或服务进行不恰当的宣传和广告发布。
可以发现,多个城市的政策均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要求直播平台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,明确消费争议解决机制。专家表示: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和规范。中国多个城市出台的新政,不仅为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,也为规范网络直播行为、维护网络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这些规范政策明确了网络直播行业各方主体的责任和义务,有助于减少行业内的乱象如虚假宣传、数据造假、诱导消费等,提升行业的整体信誉度和竞争力。另一方面,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增强消费者对网络直播的信任度。
1.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消费日报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。如转载,须注明“来源:消费日报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. 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消费日报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.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,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,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,会采取相应措施。
4.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、经由链接、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、信息或广告,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。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。
5.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,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,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。